孔老夫子解釋仁義禮智信—劉芳村講師主講 醒世佛堂1011122
仁者:育萬物而底於成。育就是養,
就是我們佛性生發萬事萬物,然後來養育萬物萬事,然後一定要到達成功,就是你要使它能夠發揮所有的事跟物最好的狀態,那就稱做仁,所以仁者我們要了解那個仁,立人邊,然後有兩個人,一個是真人,一個是假人,兩個合在一起,已經建立了,這樣就是能夠養育萬物,而底於成,像我們現在一直改良我們所有吃的東西,用的東西,日常生活也都一直改良,那個都叫做育,然後要它讓眾生能夠喜歡,所以底於成。
孔老夫子本身講:育萬物而底於成,就像現在我們吃的飯,地瓜也都改良,不像後學小時候吃的地瓜有夠難吃的啦!都水水的,又有臭壞的,哪有像現在的地瓜那麼好吃,有時候跟小孩子說:你偶而買地瓜來煮給我們吃,很好吃,以前是為了要生存,不得不吃,沒有米,沒有飯,那一定要吃地瓜。因為地瓜一收成以後就蠻多,所以一定要刨絲曬乾然後儲存起來,等到要吃飯的時候再拿來煮,所以連有臭壞的都混在一起刨絲,所以要吃的時候,連那些臭壞的也要吃,否則肚子會餓,因為沒有米可以煮成飯。想想現在的小孩,要哄他吃他還不吃,拿著一碗飯追著跑來跑去,餵他吃。你看!現在水果也是一直改良,以前的土芭樂,只有一層皮裡面全是籽,我們想吃的人大概有但不多啦!
100個大概有 一兩 個會喜歡吃。所以現在經過改良那麼大,改良出來了以後,第一次到巿面上買一個稍微大一點的,竟然要一百多元,捨不得吃就把它切成14片,一人一片,一小塊而已。我們知道經過改良以後,又好吃又棒,不像以往我們那個土芭樂,拿來吃比較可惜,可以把它切一切去曬乾,然後熬來喝,那個湯它可以降血糖,我們如果有糖尿病,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讓血糖降下來,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血糖一高,高到一個程度,我們的視網膜會剥離,眼睛就會看不見,很厲害的,所以血糖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血都浸在糖裡面,那它的作用就消失了,所以第一個影響就是眼睛會視網膜剥離,開始會朦朦的,愈來愈久了,就看不見了。
平常的時候假如知道自己的血糖太高,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降下來,後學的經驗在長庚醫院治療,它開那個降血糖的藥,愈開愈強,要讓我們降得很多,那如果降得太多變得太低了,後學會顫抖,所以上天很慈悲都讓後學本身經歷,否則不會講,讓自己去經驗就講得出來,我高的時候561,正常是70~120,我已經高到561,那個醫生也說,你怎麼還能支撐哦強!那是超級的。醫生說一般人都已經昏過去了,所以平常的時候也要量一量看自己的血糖多少?不能那麼高,後來降下來變成剩下4.5,那種狀況絕對擋不住會受不了,所以後學就知道高是什麼情形,低是什麼情形,都讓後學本身經驗,所以現在就飲食控制,飯最好是吃半碗,醫生說飯前量,及飯後二小時量,比喻現在是100,飯後成200正好上升100,上升100就變太高了,要60才剛好,醫生建議吃少一點,後學就九分八分七分一直減,減到跟醫生說吃那麼少很快餓吔,醫師說你要多吃菜,真的是要用菜來補,菜的血糖不會高,現在就找到平衡差不多在100~150中間,所以各位就是要了解我們身體的狀況很多啦!要自己照顧,後學在想假如老師沒說要後學再講中級班三年,後學不可能會會那麼勤快顧身體,那時講三年時間到了,好似蠟蠋的火一直快熄滅了,各位就可以了解那時身體是不是很差?狀況很差。結果老師真的是轉一下就變化了,現在可以了,再講個三年可以,就是自己一方面看醫生,一方面自己運動,就是要心理建設,你自己要,所以我們心理作用很大,我們研究性理心法,要徹底了解啦!心的作用很大。
所以孔子講仁,就是要育萬物,養育萬物,所以渡化眾生也是一樣,就是育,養育所有眾生,使他們進入修道的軌道,你要底於成,要他能夠成就成功,範圍廣不廣?就很廣了對不對?不是說只有一個,它就很廣,我們就是要育萬物,然後要他成就,成功,而底於成,這樣才能夠稱為仁。你才有資格呀!你真仁慈哦!那要稱到很仁慈不容易,就是要有這個認識。 義者,宜萬物,就是適宜,剛剛好。不要超過也不要不夠,剛剛好。我們在生活之中有時跟人家應對時有時候都超過,為什麼?都問到人家的一些隱私,都超過那個就是不宜,不適合,所以問超過也不行,你的態度超過了,人家也會起心動念,所以要宜,要適宜。剛剛好,適宜萬物,剛剛好,萬物都包括我們人類,我們人類也是萬物裡面的一物,所以要適宜,宜萬物而適乎中。就要適乎中道,就是要在道的道體裡面,這樣就是義,這樣了解嗎?(了解!)
所以我們就要了解,義就是宜,適宜,你很有正義,你就是都剛剛好,沒有剛好的就是不合道,你剛好,就都跟道合在一起,所以叫義,義者宜萬物而適乎中,剛剛好都跟道在裡面,跟真理都相契合。禮者:我們說有禮,有禮無禮這個禮,禮者:齊萬物而止於定,那個齊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齊,你能夠齊萬物,能夠齊了,齊萬物然後止於定,要有那個定?為什麼?因為我們很容易驕傲,就高了對嗎?如果自己很愚頓,很丟臉這樣一直都很自卑,就低了。所以高了低了有沒有定?(沒有!)所以就是要齊萬物而止於定,我們時常用而不曉得它的含義,仁義禮智信都常在用,可是我們都沒有真正的深入其中去了解它的意思,所以禮者齊萬物而止於定,「齊」沒有高低的,也不用高推聖境自居卑屈,這樣知道嗎?(知道!)齊我們都跟佛一樣,我們都是佛,為什麼沒有做佛,因為我們的觀念不對,各位前賢!觀念對嗎?(不對!)以我們眼前的觀念可不可以當佛?(不可以!)為什麼?為什麼說不可以呢?因為自私,佛沒有自私的,我們要了解,我們本來都是佛,因為我們的觀念沒有跟佛一樣,所以就不能作佛,沒有齊,所以我們都平等,都一樣,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沒有差別的。
智者,辨萬物而得其所。這個智,有智慧,有智慧你就是要分辨,你就是要了解萬物,你了解到所有萬物而得其所,所有的物都有它剛好的地方所在,你就是要辨別,要了解什麼該放在什麼地方,我們該站在什麼位置,所以要辨萬物,這樣會嗎?我們求道以後要去參辭駕,點傳師講師不是有跟我們講嗎?一二三四五六個拜墊,我們要站在那個拜墊,前面中間最尊貴,我們都這樣想對不對?前面的中間是最大對不對?那我們一下就站到那裡,這樣有沒有得其所?(沒有!)站不對了,那個就是自大,我最大,所以能夠分辨萬物,能夠了解所有的萬事萬物,然後都得其所,得到它適當的地方所在,都剛剛好,所以都不容易做。
信者,任萬物而致其用。我們要了解仁義禮智信居中,統四端就是仁義禮智,然後兼萬善,所以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,然後東西南北,東就是仁,西就是義,禮就是南,智就是北。仁者屬於青,義者屬於白,禮者屬於紅,智者屬於黑,了解嗎?仁義禮智然後信,信者任,任它的涵義蠻多,有自由自在,然後我們有責任要使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自由自在。我們要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。信居中,就是在我們的本體之中,所以美在其中。易經裡面黃中通理,美在其中,中就是我們信,所以任萬物,我們能夠有自由自在的責任讓我們的佛性能夠致其用,就是發揮我們那個佛性的功能大用。我們佛性還沒有到證悟的時候就已經產生用,我們假如已經證悟的話,大用更寬廣。我們都會吃飯對不對?(對!)會不會睡覺?(會!)那個什麼作用?佛性作用啊!對不對?所以我們都能夠任萬物而致其用,我們做什麼事都能夠想,心想然後就事成,心動就馬上行動,修道很有意思,你心動馬上行動完成了,就心無罣碍,心動沒有行動,就時時在想,就有罣碍,對不對?(對!)
此德之所由立也。這個德要怎麼建立?就是仁義禮智信,我們要建立我們的德,就是要從這個地方建立,所以要知道仁義禮智信具備了,德才能夠建立,才能夠有,孝弟也者,冠乎數德,就是我們要孝,然後要弟,這二個孝弟我們假如做,它冠乎數德,上面的仁義禮智信都在孝弟底下,這樣了解嗎?所以孝弟在仁義禮智信的上面,孝弟有一些是可以領悟不可以說的,孝弟也者而揭其端,就是開端,一個開頭,你要先有這個孝弟,然後才有仁義禮智信,已經開頭,有了然後包乎眾行而措其本。,你有了孝悌以後,它包括所有的,我們的行為都在這個裡面,孝弟它包含仁義禮智信所有的行為,所以孔老夫子講的範圍一樣都是很廣泛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