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   前言:

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」意思是說:這世間本來無常,不僅我們肉身(地、水、火、風)不能百年常存,居住大地亦難保不壞。雖然五光十色,看似真實,然畢竟離不了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

世事大抵苦多於樂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在這錯綜複雜的人生旅途當中,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?讓性心身三者能夠協調,解脫心身的苦惱與矛盾,達到「離苦得樂」的目的,正是每個人不能不面對的課題。

佛經歸納人生的苦分為八種,以身心區分,肉身有四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。內心也有四苦:即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蘊盛苦。肉身的苦,我們可以運動與養生來健身,不過形壽有限,有生即有死,若明生死循環之理,可以放下與釋懷。倒是內心之苦,非透過人事歷練與內心修持,即無法解脫意識的愛惡執著。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「轉念」,有人說:「念頭轉個彎,人生大不同。」真是一句金玉良言。

二、   何謂心念:

「心」是意識靜止之時,「念」是心動之時,我們要研究轉念,必先了解何謂心念,佛家稱之為「禪機」,參禪的功夫,即在起心動念的關鍵抉擇,這就是禪機。

佛家把生死分成兩種:一是分段生死(肉身),二是變易生死(心念)。分段生死的苦是短暫的(數十年),變易生死的苦是長期的(累世的)。孫中山先生說:「國者,人之積;人者,心之器。」意思說:「國家是多數人的集合,而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念。」

肉身的健康與否?除了先天遺傳之外,後天的鍛鍊尤其重要。其中最重要的關鍵,在於一個人的「想法」,想法就是「心念」。肉身的動靜(行、住、坐、臥),都來自於心念的指揮。念頭一有偏差,肉體自然有病;觀念正確,肉體也隨著健康。
(故事一、五)

三、   何謂轉念:

吾人睡覺醒來,首先面對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眼睛尚未睜開,心念已然啟動。甚至在睡夢中,心念意識仍然沒有歇息。因此前賢說:「夜夜伴佛眠,朝朝還共起。」心念是肉體的主人,主人指示往前,肉體不敢後退;主人指示向右,肉體不敢向左。

古德言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,將軍主帥能行令,不動干戈致太平。」心念好比航行船隻的「羅盤」或指北針,心念錯誤就好比航向偏差,不但無法到達目的地,也會有觸礁的危險。因此,修行人要謹記三守:一是守身如玉、二是守口如瓶、三是守意如城。尤其心意識乃五根之總指揮官,將軍若投降的話,必然導致全軍覆滅也。

有句名言說:「小心你的想法,它會變成你的語言;小心你的語言,它會變成你的行為;小心你的行為,它會變成你的習慣;小心你的習慣,它會變成你的個性;小心你的個性,它會變成你命運。」要改變我們命運,惟有轉變自己心念與人生觀。

四、   如何轉念:

同樣一件事情,以不同的立場去看,就有不同的想法。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紛爭,大多起因於立場的不同所致。人間是相對待的世界,你好不見得我好,我好不見得你好,因此儒家提倡「中庸之道」,孟子云: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。」儒家發揚的惻隱之心,就是佛家所倡導的「平等覺性」。平等心是同情心、慈悲心,亦即眾生原有的佛性。

「轉念」的意思,就是要兼顧別人的立場,能夠將心比心,就會有有同理心,這個同理心,就是大愛、博愛,《弟子規》所云:「首孝弟,次謹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」汎愛眾就是大愛,孟子云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因此《禮運大同篇》云: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」若人人能夠捨棄小愛與私心,擴充為大愛、博愛,這社會國家才會安定,也才有機會讓天下太平。

蘇東坡有首詩云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如果能把念頭轉一下,換個立場替別人想,相信你就能體會別人的難處,不再堅持己見而傷害別人了。   (故事二、三、四)

《華嚴經》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;五蘊悉從生,五法而不造。」意思是說:「我們的心念像是一個高明的畫家一樣,能夠畫出各種世間,譬如說快樂時就如同畫出天堂,痛苦時如同畫成地獄,慈悲利生時如同畫出佛世間,損人利己時如同畫成惡鬼道一般…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都從內心產生,成千上萬的方法,無一不是由自己內心所製造出來。」又說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你若能明瞭心念的因素,造成行為的結果,成就各種法界的道理,那你就是明心見性,徹悟真理實相的修行人了。   (故事六)

《太上感應篇》云:「夫心起於善,善雖未為,而吉神已隨之;或心起於惡,惡雖未為,而凶神已隨之。」可見一心思善福運到來,一念思惡災劫禍殃。

五、   結語:

《達摩破相論》云:「我本求心心自持,求心不得待心知;佛性不從心外得,心生便是罪生時。」一般人修行未到六根清淨之時,難免內心善惡雜想參雜,面對境遇現前之時,往往一起心動念就已經開始造罪,因此孫中山先生說:「格致於事物始生之處,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。」修行重在掌握念頭起處,稱之為「把握當下」。

《彌勒真經》裡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「勞拴意馬念無生」,我們雖然不能達到念無生的境界,但是「不怕念起,就怕覺遲。」《菜根譚》有云:「念頭起處,才覺向欲路上去,便挽從理路上來。一起便覺,一覺便轉,此是轉禍為福、起死回生的關頭,切莫當面錯過。」要轉識成智,就要牢栓意馬,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,止卻妄念雜想,每一起心動念即了了分明,正念即行,妄念即止,久之自然能夠「二六時中,不離自性。」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
 

故事一:一夜之間鬚髮盡白

春秋戰國時代,楚平王及位後,立太子為世子。一方面任用賢能的大夫伍奢,做世子的太傅,同時也任命侫臣費無忌做為世子少傅。楚平王派侫臣費無忌為太子迎娶秦國美女,費無忌卻先一步返國訴說秦女姿色難得,鼓動平王自娶為妾,這無恥的執政者色慾薰心真也就照辦了。伍員(子胥)的父親伍奢直言進諫,平王一怒之下將伍奢一家處死,只有伍子胥隻身逃離,準備前往吳國。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,叫人畫了伍子胥的肖像,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,囑咐各地官吏盤查。

伍子胥逃出鄭國後,白天躲藏,晚上趕路,來到吳、楚兩國交界的昭關(今安徽省境內)。關口的官吏盤查得很緊。伍子胥無法過關,只好暫時躲避在好心助他的東皋公(神醫扁鵲)家中。伍子胥躲避數日動彈不得,寅夜自思,曾經是威震諸國的楚國大將,一夕之間成為通緝要犯,前途未卜,又有滿門血恨糾結心頭,於是將軍徹夜未眠,因此在一夜之間,鬚髮盡白。醫學上說,這是因為精神上的極度負擔,血液無法正常送到髮根,使頭髮在瞬息間變了質。東皋公有個朋友,模樣有點像伍子胥。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。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,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,又有扁鵲幫他易容,守關的認不出來,終於被他蒙混出關。

伍子胥到了吳國,吳國的公子正想奪取王位。在伍子胥幫助下,公子殺了吳王,自立為王。這就是吳王闔閭。吳王闔閭即位之後,封伍子胥為大夫,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;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,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。吳王依靠伍子胥孫武這兩個人,整頓兵馬,先兼並了臨近幾個小國。其後吳王闔閭孫武為大將,伍子胥為副將,親自率領大軍,向楚國進攻,連戰連勝,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,一直打到郢都。那時,楚平王已經死去,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。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,刨了他的墳,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。

故事二有一個老光棍,他並沒有什麼嗜好,只是喜歡在睡覺前喝一點葡萄酒自娛。然而,他發現這幾天有人偷了他的酒。他便懷疑偷酒的是他的佣人,於是就把酒倒出來,再裝入他的小便。但裝小便的酒,仍然每天減少。

於是,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,責備一番。『不,我並沒有偷喝!』佣人回話。佣人解釋說:「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,所以我每天燒菜時,都加了一點在裡面。」

故事三我聽說從前有個人,他很不喜歡喝咖啡,但是他太太並不知道,他從來沒告訴過她。她非常喜歡喝咖啡,所以,每天早上都會順便為他…準備一個熱水瓶的咖啡,跟他的便當擺在一起。

他一直都帶著那個便當和熱水瓶去工作,但是因為他很節儉,所以每天晚上都會把那個熱水瓶帶回家,裡面的咖啡完全沒有被動到。

他知道太太很喜歡喝咖啡,為了要省錢,所以當她沒看到的時候,他會將沒有喝的咖啡倒回咖啡壺裡。晚上的時候他會用喝咖啡使他睡不著的理由把它推掉。就這樣他每天都重複這麼做。

有一天,她的太太認識了另一個男人,他們計劃好要毒害他,以獲取巨額的保險金,於是她每天早上都放少量的砒霜在他的熱水瓶裡,日復一日,直到最後她毒死了她自己。

故事四你讓他人經歷什麼,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;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,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。我想許多人一定聽過,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。

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,眼睛也看不見,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,碗也常打破,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,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,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,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。

有一天,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,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。結果孩子回答:『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、木筷。』從此以後,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,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。

 

故事五有篇報導說,某國有位婦女,生了二個小嬰兒,但她時常和丈夫吵架,她的二個孩子就哇哇大哭,這位婦女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,就餵他們喝母奶,不久這二個孩子都去世了。醫生檢驗出,嬰兒的身體有大量毒素,因為她的母親每一次都是在生氣的情況下餵母奶,而生氣又使她產生了大量毒素,這些毒素雖然可以介由他的乳頭排出體外,卻也因此毒死了她的孩子。

故事六:三世惡業一世還

這是北宋年間包拯為相時,發生在民間的一樁逸事。有一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、腿患殘疾、父母雙亡的孩子,生活十分困苦,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。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,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,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。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。但年復一年,誰也沒想改變它。

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,堆在河邊。人問其故,孩曰,要修一座石橋,為鄉鄰行走方便。眾人不以為然,認為孩子在說瘋話,大多哈哈一樂了之。可是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石頭堆成了小山。鄉鄰開始改變認識,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,投入到了撿石、採石、修橋的行動中。

鄉鄰請來了工匠,開始建造石橋。這個殘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。橋尚未建成,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崩瞎了雙眼。人們痛惜、怨恨,怪老天不公。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,一心為大家,卻招來這樣的報應。可是這個孩子毫無怨言,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著力所能及的活。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成了。眾人歡呼喜慶之餘,無不將憐惜、讚嘆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條腿殘疾,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。孩子雖然甚麼也看不到,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。

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,壯壯行色。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,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,倒地身亡了。眾人驚呆了,隨後壓抑不住的情感噴瀉而出,嘆息孩子命苦,指責蒼天不公。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公幹至此。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。質問相爺:好人為何不得好報?今後好人何以做得?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,揮毫疾書,寫下了「寧行惡勿行善」六個字後拂袖而去。

回到京城,老包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見聞奏明皇上,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。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,行善事得惡報之事十二分不解,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樣六個字覺得不妥。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。原來前些天,皇上新添龍子,十分招人喜愛,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,特意讓老包去看看。老包見那孩子肌膚如雪,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。近前一看,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「寧行惡勿行善」。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根,趕忙伸手向字擦去。說來奇怪,字瞬間蹤跡全無。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老包抹去(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),唯恐抹去了福根,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。包拯連忙跪下,口稱罪臣該死,將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。皇上甚覺蹊蹺,命老包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。

老包枕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,真相盡顯。原來那孩子上世做惡多端,罪業甚大。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。神原來安排,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;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;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。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,但痛改前非,只想為別人做好事。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。讓他崩瞎了雙眼。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。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,所以雷擊斃命。閻王爺問包拯,三世惡業一世還,你說是好還是不好?一世還了三世業,因為他專行善事,心裏只是想到別人,毫不考慮自己,某些方面已達到「不修道已在道中」的境界,積德甚多,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,享受天子福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東儒寶宮 的頭像
    東儒寶宮

    東儒寶宮

    東儒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