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肉穿腸過
佛祖心中留
世人若學我
如同進魔道

⋯⋯

現在許多人喜歡說:“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。”濟公和尚的這句話,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,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“鐵證”。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,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兩句“世人若學我,如同進魔道”,從而以訛傳訛,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。

其實,濟公的高深境界,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。比如,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只熟鴿子和一壺酒,僕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,偷喝了幾口酒,以為能瞞天過海,神仙也難知。結果濟公指了出來,僕人不承認,於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只鴿子,其中一只少一個翅膀……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,世人完全望塵莫及,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中,關於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 ,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,以免自欺欺人。

"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"這句話,其實也是有來歷的:明末的破山禅師,於戰亂年間,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。因李立陽嗜殺成性,為了救度一方生靈,禅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。李立陽見禅師嚴持戒律,不食酒肉,就對他說:“你只要吃肉,我就不殺人了。”禅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,不惜大開酒肉之戒,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,一時傳為美談。

此外,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,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裡的難民,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。當時,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,就可以放過那些人。於是他氣定神閒地端起酒杯,說:“我以酒代茶。”說完一飲而盡。接著拿起肉說:“我以肉作菜,請!”吃後面不改色,坦然自若。山賊見了為之一驚,鑒於有言在先,只好放了所有的人。

可見,為了饒益有情而吃肉喝酒,在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中也有,但這不是普遍的行為。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,也並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這些高深之舉。藏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程度,來藏地求法的人應該知道,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,任何人都不允許做超凡的行為。若是極個別人做了的話,也許他確實有這種境界,也許沒有。所以,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,否則,明明什麼境界都沒有,卻裝模作樣、無惡不作,這肯定是不合理的。

當然,假如你真的有超勝境界,那麼行持如瘋人般的行為、如啞巴般的行為,尤其是大圓滿的二十一種行為,這也無可厚非。畢竟學佛不能一概而論,倘若以別解脫戒的尺度來衡量一切,這肯定不行;但若是要求每個人都持密宗禁行,不管他的境界有沒有到一定層次,那也不合理。因此,在這些問題上,學習並掌握基礎知識很重要!

心惡身邊就會有惡魔非人推波助瀾
我們務必要切記,心善的話,一切都會好;心如果不善,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。

關於心善一切都會好,漢地的《德育古鑒》中講過一則故事:從前有個人叫元自實,他對缪材有恩,可缪材卻忘恩負義,做出很對不起他的事情。元自實感到憤恨不平,天未亮就帶著刀,准備要去殺死缪材。

路上經過一座庵堂,庵主軒轅翁是位有道之士,很早就起來誦經。他見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鬼跟著元自實,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,殺氣騰騰,樣子非常凶惡。沒過多久,元自實又回來了,軒轅翁看到這次跟隨他的,都是頭上戴著金冠、身上佩有玉佩的神人,手持香花幡幢,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。

軒轅翁深感訝異,就上前詢問元自實原因。元自實說:“姓缪的忘恩負義,我正要前去殺他,但到了他家門口,我突然心想:他雖對不起我,但他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,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,我若殺了他,豈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?因而於心不忍,念頭一轉,就回來了。”

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了他,並恭喜道:“你的所作所為,神明都已知道了,你將來必定會有厚福!”元自實聽了這番話,更加精進認真地行善,後來考取了功名,官做到宰相。而缪材卻頹廢身亡。

由此可見,一個人的心若是特別惡,旁邊就會有許多惡魔非人推波助瀾;若是產生特別善妙的念頭,比如普利一切眾生的大悲心,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心、清淨心、歡喜心,那不但自己過得快樂,周圍氣氛也會變成和諧。所以對這個道理,每個人務必要有一種認識。如果你的心能常常處於利他狀態中,即使不看病、不吃藥,四大也會十分調和;倘若時時產生強烈的害他心,那身體肯定不會健康,而且動不動就發脾氣、擺臉色,讓旁邊的人也很不舒服。

鑒於以上原因,我們在做一件善事之前,首先要詳細觀察自己的動機。如果動機是善,那不用問別人就可以去做。倘若是為了與人競爭,或者裝模作樣、貪圖名譽,就必須認真加以糾正:能變成善心的話,便可以接著做;假如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,則還是延緩為好。《佛遺教經》亦雲:“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。”所以,心態若沒有調整好,表面上做的善法再大,也沒有真正的功德。

索達吉堪布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東儒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