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的研究發現 ~ 愿力

當佛法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,翻譯經典的大德們,對選擇字眼是煞費苦心。「願」與「欲」在中國文字中原是相通的。

《辭海》中的註解,即是「願者欲也」。

⋯⋯

《金剛經》開宗明義,對須菩提所問的問題:如是我聞。佛在經中兩次說明,要想學佛的,就得發大願。【第三品】佛告須菩提。……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……。【第十七品】…佛告須菩提…我應滅度一切眾生…。

第一:虔誠的願,可以感應很快,不必等到滿願。
第二:願要發得大,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。

關於第一點,以《了凡四訓》例子來說明

《了凡四訓》這本書, 袁了凡 先生是中國明朝人,做過相當大的官,這本《了凡四訓》原是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,彙集起來,分為四類教訓,寫給他兒子的。可是這本書的內容,極合做人的實用,所以數百年來,流傳極廣。

袁了凡先生原名學海,本來是學醫的,因為先後遇到了兩個人,改變了他一生的境遇。

第一位 孔老 先生,命相專家。 孔 先生說他的命不應該學醫,應該讀書做官。並算出他那一年應中縣考,得第十四名,府考是第七十一名,一直算到他入京考科舉,得第三名,可是沒有考上舉人、進士,而後被派去四川做官。但說做滿三年,應即告退回鄉,因為他只有五十三歲的壽命,將於 八月十四日 丑時壽終正寢,並且命中沒有兒子。

奇怪的是,袁學海自棄醫、讀書,應考之後,所有縣考、府考等的年分及考中名次, 和孔 先生算的完全一樣,絲毫不差,這不能不使 袁 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,但也因此逐漸的令他心灰意懶,因為一切都已前定,非他所得更變,況且壽命不長,又無子孫,前途渺茫,所以感覺生命缺乏意義。於京城中入貢後(即全國會考被錄取)回來,到南京棲霞山和一位雲谷禪師,對坐三日三夜,不曾閉眼。

雲谷禪師即是袁學海遇到的第二位長者,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觀及生命。

雲谷見他對坐三日夜而不起妄念,怪而問之。 袁 先生據實以告:因他的命運,已被 孔 先生完全算定,生死榮辱都有定數,且此生已來日無多,又無兒子,即使要生妄想,也想不出什麼妄想了!

雲谷聽了大笑:「我觀你三日夜不起妄想,以為你是個豪傑,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。」於是雲谷禪師給他一番很肯切的開示:

三世因果,絲毫不差,命數是有的。但是算命只能算一個人的過去。今世所造的因,所得的果,在命數中算不出來。普通的人,因為今世的因並不極大,所以命運的改變雖有之,不很顯著。可是,大惡的人或大善的人,今世所造的因,足以影響他的命運。你聽了 孔 先生的命數,就消極地放棄了今生造善因改變命運的機會,甘心受命運的支配,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凡夫!袁學海深為感動,乃拜而請教。

雲谷禪師問他:「你自審能中舉人否?」
袁想了很久,說:「不能。中舉人的人往往都是有福德的,而我這生毫無福德可言。」

又問:「你自審能有兒子否?」
袁也答不能,「水清者常難養魚,而我過分的偏愛清潔。和氣能育萬物,而我又常容易發怒。」

袁說了好幾個理由。於是雲谷禪師叫他在佛前痛自發露懺悔。 袁 先生於是在佛前立下誓願,誓行善事三千件,求能中舉人,以答謝祖先之恩,並將他學海的名字改為了凡。

次年,袁了凡去禮部考科舉,照 孔 先生的命算,他應以第三名錄取,可是他考了第一名,這是第一次 孔 先生算的命竟不全準;而這年的秋天,袁了凡中了舉人,就完 全和孔 先生所算的命不同了。

在《了凡四訓》中有兩段特別值得我們的注意,都是袁了凡自己講的:

一、自在佛前懺悔、誓願行三千件善事之後,我就常覺得有神明在暗中督察,因此戰戰兢兢對任何事都勤奮努力,一改往日懈怠隨便的習氣;

二、自發誓願後,雖然第二年即中舉人,可是三千件善事,卻並不容易,一直到十一年後方才滿願。而且自己檢點,過失還是很多。其中最大的是看見有善事可做而遲疑不決;或心想為善,而口上常犯過失,得罪於人。

這裡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:袁了凡的佛前發露懺悔,並不僅是一種儀式,而是深心的至誠懺悔,有痛哭流涕的感覺,以這樣的誠心為基礎而生起的願,力量極大,所以雖然他三千件善事的願,要在十一年後方才滿願,可是第二年就中舉人,達到了他的心願,這就叫”願力無邊”。

更多
金剛經的研究發現 ~ 愿力

當佛法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,翻譯經典的大德們,對選擇字眼是煞費苦心。「願」與「欲」在中國文字中原是相通的。

《辭海》中的註解,即是「願者欲也」。

《金剛經》開宗明義,對須菩提所問的問題:如是我聞。佛在經中兩次說明,要想學佛的,就得發大願。【第三品】佛告須菩提。……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……。【第十七品】…佛告須菩提…我應滅度一切眾生…。

第一:虔誠的願,可以感應很快,不必等到滿願。
第二:願要發得大,愈大則感應也愈快愈大。

關於第一點,以《了凡四訓》例子來說明

《了凡四訓》這本書, 袁了凡 先生是中國明朝人,做過相當大的官,這本《了凡四訓》原是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,彙集起來,分為四類教訓,寫給他兒子的。可是這本書的內容,極合做人的實用,所以數百年來,流傳極廣。

袁了凡先生原名學海,本來是學醫的,因為先後遇到了兩個人,改變了他一生的境遇。

第一位 孔老 先生,命相專家。 孔 先生說他的命不應該學醫,應該讀書做官。並算出他那一年應中縣考,得第十四名,府考是第七十一名,一直算到他入京考科舉,得第三名,可是沒有考上舉人、進士,而後被派去四川做官。但說做滿三年,應即告退回鄉,因為他只有五十三歲的壽命,將於 八月十四日 丑時壽終正寢,並且命中沒有兒子。

奇怪的是,袁學海自棄醫、讀書,應考之後,所有縣考、府考等的年分及考中名次, 和孔 先生算的完全一樣,絲毫不差,這不能不使 袁 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,但也因此逐漸的令他心灰意懶,因為一切都已前定,非他所得更變,況且壽命不長,又無子孫,前途渺茫,所以感覺生命缺乏意義。於京城中入貢後(即全國會考被錄取)回來,到南京棲霞山和一位雲谷禪師,對坐三日三夜,不曾閉眼。

雲谷禪師即是袁學海遇到的第二位長者,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觀及生命。

雲谷見他對坐三日夜而不起妄念,怪而問之。 袁 先生據實以告:因他的命運,已被 孔 先生完全算定,生死榮辱都有定數,且此生已來日無多,又無兒子,即使要生妄想,也想不出什麼妄想了!

雲谷聽了大笑:「我觀你三日夜不起妄想,以為你是個豪傑,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。」於是雲谷禪師給他一番很肯切的開示:

三世因果,絲毫不差,命數是有的。但是算命只能算一個人的過去。今世所造的因,所得的果,在命數中算不出來。普通的人,因為今世的因並不極大,所以命運的改變雖有之,不很顯著。可是,大惡的人或大善的人,今世所造的因,足以影響他的命運。你聽了 孔 先生的命數,就消極地放棄了今生造善因改變命運的機會,甘心受命運的支配,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凡夫!袁學海深為感動,乃拜而請教。

雲谷禪師問他:「你自審能中舉人否?」
袁想了很久,說:「不能。中舉人的人往往都是有福德的,而我這生毫無福德可言。」

又問:「你自審能有兒子否?」
袁也答不能,「水清者常難養魚,而我過分的偏愛清潔。和氣能育萬物,而我又常容易發怒。」

袁說了好幾個理由。於是雲谷禪師叫他在佛前痛自發露懺悔。 袁 先生於是在佛前立下誓願,誓行善事三千件,求能中舉人,以答謝祖先之恩,並將他學海的名字改為了凡。

次年,袁了凡去禮部考科舉,照 孔 先生的命算,他應以第三名錄取,可是他考了第一名,這是第一次 孔 先生算的命竟不全準;而這年的秋天,袁了凡中了舉人,就完 全和孔 先生所算的命不同了。

在《了凡四訓》中有兩段特別值得我們的注意,都是袁了凡自己講的:

一、自在佛前懺悔、誓願行三千件善事之後,我就常覺得有神明在暗中督察,因此戰戰兢兢對任何事都勤奮努力,一改往日懈怠隨便的習氣;

二、自發誓願後,雖然第二年即中舉人,可是三千件善事,卻並不容易,一直到十一年後方才滿願。而且自己檢點,過失還是很多。其中最大的是看見有善事可做而遲疑不決;或心想為善,而口上常犯過失,得罪於人。

這裡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:袁了凡的佛前發露懺悔,並不僅是一種儀式,而是深心的至誠懺悔,有痛哭流涕的感覺,以這樣的誠心為基礎而生起的願,力量極大,所以雖然他三千件善事的願,要在十一年後方才滿願,可是第二年就中舉人,達到了他的心願,這就叫”願力無邊”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東儒寶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